譯書難免要加註。從譯者的角度來看,加註的目的是幫助讀者更加了解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。有時是雙關語的笑點,有時是原文讀者一看就懂,譯文讀者卻不一定知道的文化或背景知識。

 

翻譯的時候為了搞清楚字詞該怎麼用,通常會多找資料,當然能夠不要註就盡量不寫;萬一必須寫註解,就必須「有斬節」,雖然很想把有趣的資訊全部寫上,但也要斟酌是否恰當,這時往往要歷經一番內心掙扎,忍痛刪除好不容易找到的資料。我通常是盡量找跟讀者生活比較有關的事物來說明或做比喻,例如有流行樂、電影、廣告之類的,用意是希望讀者馬上就能知道是什麼,而且對內容情境比較容易起共鳴,提高閱讀的樂趣。不過有時要找到這類的資訊不太容易哪。

 

例如現在手上的稿子提到了鋼琴練習曲「筷子」(“Chopsticks”),要表示是「最粗淺的程度」。這首歌在西方有名到一講曲名讀者就知道是一首初級的練習曲,程度大概跟「小星星」差不多吧。可是中文環境裡如果只講曲名,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陌生,但如果能夠聽到,八成會恍然:「喔,原來是這首」(這是youtoube的教學版)。可惜書本無法播放曲子,所以我就盡量找有沒有用過它的流行事物,目前能找到最接近的是《飛進未來》(Big)當中湯姆漢克斯彈大鋼琴的結尾,只是這部電影已經相當古老,不知道這個梗還有多少人會知道?當然這裡我也可以直接寫「小星星」,可是原文確確實實就是「筷子」--有名的譯者被害妄想症發作,萬一有認真魔人的讀者抓到......想想還是乖乖照著寫好了。

 

依照版面來分,註解有印在每個章節後面的,有用括弧寫在本文裡面的,也有印在該頁旁邊或下面的。這幾種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個。印在章節後面可以維持本文的整潔,可是說真的,看書看到一半要停下來翻到後面找註解,實在有點麻煩,萬一需要在本文和註解之間來回翻動,還要用個書籤或手指夾著。如果註解用括弧寫在本文當中,閱讀時句子就會被切斷,所以只適合較短的註解。印在當頁旁邊或下面的註解既可兼顧註解的長度,也比較不會打斷閱讀一氣呵成的暢快感,不過,或許這種方式排版起來比較繁複吧?

 

從讀者的角度來看,對註解似乎有以下幾種反應:

1. 咳唷,又不是在讀學校課本,還要看注釋,好囉唆。管那麼多做什麼,那種東西不重要,不必理它,本文看得爽就好。

2. 有興趣或自己不懂的會去看

3. 人家會寫註解一定是有什麼用意,每個都看看好了。

 

嗯嗯,這個似乎可以當作「心理測驗」的題目。

 

〈不負責任胡亂解說〉

 

1的人:你的學生時代八成過得相當痛苦。而且辛苦找資料的譯者會一邊捶心肝一邊詛咒你。

 

2的人:你是一個好學的人,譯者謝謝你。

 

3的人:你是一個會令譯者感動得淚光閃閃的聖人,嗚嗚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cruci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