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先聲明,我從來沒有譯過字幕,關於翻譯字幕的感想純粹是推論,歡迎大家批評指教。

之前看電視,不記得是哪個節目了,總之是國家地理或探索頻道中的一個。畫面一出現,顯示的是個等著辦理登機的白髮男子,字幕打著:「我去過三十個奇怪的國家」。我正在想:「有趣,他覺得奇怪的是哪些國家呢?」那一瞬間,耳朵裡傳來了:I've been to thirty-odd countries。


這應該是:「我去過三十多個國家」才對。我猜可能聽譯的人不小心斷句成 thirty "odd countries" 了。


不久之後,看到生活旅遊頻道介紹豪華大飯店。該飯店分為二十世紀初興建的本館和湖畔別墅型的分館。節目主持人選擇了古蹟級的本館,下車時說了一句:I've always been a sucker for history,而字幕出現的是「我的歷史一向很爛」──咦!?


聽譯的人大概是誤解成 I suck at history了。原文的 a sucker for 講白了就是:「碰到OO就變成傻瓜,總是無法控制地受到誘惑/欺騙」。照這樣解,或許原句譯做:「只要跟歷史有關(或譯:只要古色古香的),我就招架不住,一定上鉤」會更貼切?如果可以用台語的「凍未著」,會不會更生動呢?


這兩個例子讓我不禁覺得,譯字幕恐怕是比譯文章困難吧。多了一個「聽」的步驟,就多了一個可能會出差錯的關卡。如果影片一開始就有書面的稿子參考,譯起來當然會比較容易,但還是不能保證它百分之百正確,譯者說不定還得校對原文的聽寫稿。就像有些外語流行歌附的歌詞,仔細一聽才發覺有些地方是錯的;別說外語,即使是中文也可能誤聽,否則多年前就不會出現「啊多麼痛的蓮霧」的笑話了。


假如影片有同音字那就更傷腦筋啦。前天,類似的誤會就發生在我自己身上:跟家人閒聊時我隨口說:「電視上介紹日本排名前三的魚肝......」,結果我爸想成「魚乾」,我媽想成「魚竿」。


再來,字幕不能寫註解,句子長度要控制,有中文配音的還得合乎影片上面各人說話的嘴型,限制好多,要能夠做到傳神的地步,真是太難了!不知道字幕譯者們是否會先將原文寫下,化成書面之後再譯?但這樣就等於做兩倍的工,要多花不少時間;還是,做久了自然熟能生巧,就能提升到同步口譯一般的功力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cruci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